步平、北冈伸一等中、日学者自2006年起开展共同历史研究,成果于2014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中,读者可以从双方学者对同一问题的论述中了解历史。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方学者在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告前言中称,这场战争长达8年,与日方“早日结束事件的期待和焦虑”背道而驰,并“不得不承认导致此果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日本”。
中国学者荣维木认为,卢沟桥事变作为个案,它的发生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的侵华政策相关,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有必然性。
那么,一个明明已经平安归队的“失踪”士兵,缘何成为卢沟桥事变乃至全面战争的导火索?近卫文麿内阁“不扩大”事件的方针,为何没有阻止战况扩展?日本陆军内部的意见分歧、媒体舆论的渲染,为何让事态愈发紧张?报告也给出了基于日方史料的说明。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1937年7月7日下午,驻北平丰台的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的带领下,在卢沟桥以北永定河东岸宛平城附近回龙庙地区演习。19时30分开始夜间演习,其内容是:“从龙王庙(即回龙庙,下同,引者注)附近到东面的大瓦窑,向敌人的主要阵地前进,利用黄昏接近敌人,然后黎明时进行突击?!?22时40分左右,从日军演习阵地传出枪声,日军称一名士兵失踪。枪声过后不久,中日双方就日军失踪士兵问题进行交涉。日军要求进城搜寻失踪士兵,遭到中方拒绝。事实上,在中日交涉前半小时,日军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归队,但日方仍坚持进宛平城调查。7月8日5时30分,日军从沙岗炮击宛平城。至此,7日晚开始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
表面上看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由日军演习时的“枪声”而引发的,至今为止并未发现有关“枪声”来自何方的详实史料,因此,卢沟桥事变作为个案,它的发生可能具有偶然性。但是,有如下事实可以说明,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的侵华政策相关。并且,这一事件很快导致了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因此,从历史的演变过程来看,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又带有必然性。
首先,事变中的日本驻屯军来自丰台,而丰台并非驻屯军的合法驻地。据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包括日本在内的外国军队可以在使馆区和黄村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若干处驻扎军队。1902年,日本“清国驻屯军”(后称中国驻屯军)为1650人,至1936年增兵后达5000余人。因丰台是连接平汉、北宁铁路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驻屯军不顾《辛丑条约》的限制,于1936年5月起在丰台强行建造兵营。不仅如此,当年发生两次丰台事件,驻屯军把第二十九军在当地的驻军全部赶走。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本军队正是由丰台派出的。时任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石原莞尔后来也承认:“我想(将通州驻兵的计划改为在丰台驻兵)终于构成了卢沟桥事件的直接动因?!?/P>
其次,事变发生后日本采取了扩大战争的方针。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日本陆相杉山元大将即命令京都以西各师团延期两年复员;海军部也做出“准备好机动兵力,以备对华紧急出兵”的决定。虽然日本内部存在着“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但从7月11日内阁公布《向华北派兵声明》后,“不扩大派”的声音完全被“扩大派”的声音淹没,陆海军均做出了扩大战争的准备。杉山元甚至认为:“事变大约用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解决?!?/P>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日两国进行了短暂的交涉。一方面是驻屯军与第二十九军的现地交涉,一方面是日本驻华总领事馆与国民政府外交部的交涉。交涉期间,日本不间断地向中国派兵,同时,国民政府也派兵北上。7月28日,日军向北平中国军队发动总攻,很快占领了北平,随后占领了天津,开始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向华北各地扩大战争。
中国方面,中国共产党于卢沟桥事变后不久发表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8月22日,中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年底,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形成。
“我们不得不承认导致此果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日本”
1937年7月发生的日中两国间的冲突事件,尽管引发了全面战争,但双方避免正式宣战,而且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这也是本次日中冲突的一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正式宣战要承受美国中立法的适用,因而可能招致与遭到经济制裁同样的后果。另外在日本,人们认为如果把“冲突”升级为“战争”,会为早日解决事态增加障碍。从要准备与原假想敌的苏联和美英进行对决的角度考虑,则必须避免日中纠纷的长期化。因此,日本在战争之初将此称为“北支事变”,在战火扩大后的1937年9月以后才正式改称为“支那事变”。
另一个特征是,日本在整个日中战争期间曾无数次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和平工作”。(在中国称和平交涉或和谈,本文中的“工作”基本上都为和平交涉活动之意?!胝咦ⅲ┱庖卜从沉似涠栽缛战崾录钠诖徒孤?。但是与希望早日结束的焦虑背道而驰的却是最终战斗超过了8年,比经正式宣战而开始的战争更为激烈,并迫使两国国民承担了巨大的负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尤其是给成为战场的中国留下了深深的伤痕,我们不得不承认导致此果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日本。
卢沟桥事件的爆发
在1937年的华北,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统括河北、察哈尔两省。因这个冀察政权是国民政府作为所谓“缓冲机构”而设置的,与冀东政权性质不同,所以日本中国驻屯军(以下简称驻屯军)中为数不少的人对其亲日姿态并不信任。另一方面,驻屯军频繁进行夜间演习,这被宋哲元率领的第二十九军视为“挑衅行为”,从而过度地引发了冀察政权方面的警戒心理。
7月7日傍晚,驻扎丰台的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宛平县城北侧永定河上的卢沟桥畔进行夜间演习。晚上10时40分左右,日方两次受到来自左岸堤防阵地方向的枪击。中队长清水节郎传令将此事报告丰台的大队本部。大队长一木清直命令通过警备召集(所谓警备召集,是指为防备海上来敌、河面来敌以及地面来敌而进行的兵力召集,包括敌人已经来袭或有来袭之虞两种情况?!胝咦ⅲ┳槌傻?00人的部队向宛平县城附近的一文字山出动。次晨3时半左右,由于到达一文字山的部队在龙王庙方向听到了枪声后,向北平的联队长牟田口汇报了情况,于是牟田口下令开战。一木大队一方面于5时发出攻击令进入战斗状态,另一方面命令第八中队前进,以包围攻击堤防阵地的中国军队。前进中的第八中队与中国军队之间的战斗一开始,一木就于5时半下达了总攻击令。此间,在两次枪击之后该中队一名士兵失踪,虽然不久便平安归队,但这一消息却拖延很久都没有向大队本部报告,成为导致此次事态发展紧迫的原因之一。
战况扩展之要因
在当地持续交战的过程中,7月8日,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代替正在疗养中的次长今井清向参谋总长做了汇报,为防止事件扩大以参谋总长名义向驻屯军司令官下令,“应避免继续行使武力”。9日,以参谋次长的名义提出了禁止中国军队在永定河左岸驻扎、处分负责人、谢罪及取缔抗日团体等停战条件。停战交涉在北平特务机关与第二十九军代表之间进行。7月11日,第二十九军接受了(1)道歉和处分负责人,(2)不在宛平县城、龙王庙布军,(3)取缔抗日团体等要求。11日晚8时,于当地缔结了协定。
另一方面,近卫文麿内阁在7月8日召开的临时内阁会议上,对于此事件虽然决定采取“不扩大”的方针,但这个“不扩大”并不意味着限制动员派兵到华北。在7月9日的临时内阁会议上,陆相杉山元提议有必要从日本本土派遣3个师团,但因遭到其他阁僚的反对而取消。但是,7月10日在当地龙王庙再度发生冲突后,11日的内阁会议上,在采取不扩大、当地解决之方针的同时,还同意了陆军省部要求派遣3个师团的提议(实际上派兵被予以保留)。但在同日下午6时过后的派兵声明中,却断定“毫无疑问此次事件是中国方面有计划的武装抗日”,并表示“放弃为不扩大事态的和平交涉”。
近卫首相在11日晚召集舆论界、政界和财界的领导人,为了敦促国民政府反省,指出:“派遣关东军、日本朝鲜军以及从日本本土调派相当的兵力,目前已是不得已之事”,从而要求全面配合派兵。虽然近卫并不希望事态扩大,但他相信如果表现出将要派兵的强硬姿态,按理说“中国方面会屈服”,事件因此可以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总而言之,在决定派兵的同时公布此一决定,是无视与此同时在当地进行的为停战所做的努力之行为,这也使得其后的交涉工作变得困难。(注:作为天津特务机关人员出面与第二十九军进行停战谈判的今井武夫回忆道:“正因为是日华双方为局部解决而努力的这样极其微妙的时期,这次朝议决定给我们当地日本方面代表的行动造成困难,同时也惹起中国方面的连锁反应,态度变得强硬,给双方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影响?!苯窬浞颉褐鞘聣?回想』、 書房、1964、31~32頁。 )
中国的抗日气氛高涨也使得中国方面接受妥协的停战方式的可能性变小。中国共产党在事变发生后第二天,即8日,通电全国,要求发动“抗日自卫战争”和国共合作。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鉴于对日抗战内外体制的筹备还未完成,暂时以事件的和平解决为重点。因此,在17日的庐山谈话(19日公布)中表明其决心,即尽管寄希望于以外交方式来解决,但如若到了无法解决的“最后关头”,则必须进行抗战。
这期间,在天津为解决此次事件的努力仍在继续。7月19日,在当地军队之间,中国方面接受了日本方面的条件,签订了有关取缔排日言行的实施条款(停战细节协定)。
驻屯军于21日,给东京陆军发电报称“二十九军全面接受我军的要求,正逐渐付诸实行”,以表达其慎重派兵的论点。在此前一天的20日,应陆军省部的要求,内阁会议同意派兵华北。但又根据驻屯军的意见和参谋本部派遣人员的当地形势考察报告,参谋本部再次搁置了派兵计划。
但是,25、26日连续发生小冲突事件(廊坊、广安门事件),以此为契机,陆军决定实施已被延期的3个师团的调兵动员,并在27日得到内阁会议的同意。于是,驻屯军28日开始全面攻击,第二天基本控制了永定河以北的北平、天津地区。随后发生的通州事件,是在日本形成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的舆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事态扩大至此,但其不扩大方针仍被坚持下来,参谋本部的派兵计划及作战范围都以只限定在北平、天津为基本方针。自7月底起,作战部部长石原、军务课课长柴山兼四郎一起向外务省和海军方面做工作,以寻求由国民政府方面提出停战要求的可能性。在陆、海、外三省共同定下的停战条件的基础上,又委托日本驻华纺织行会理事船津辰一郎在上海与中国方面接触(船津工作)。船津于8月7日抵达上??冀薪哟?,但因上海形势紧迫而未取得进展。
为什么没能抑制住当地军队的行动?
卢沟桥最初的枪击事件是“偶然发生的”,(注:在日本的研究者中,事件缘由偶然发生的枪击的论调为主流;在中国的研究者中,日军有计划的枪击论、阴谋论则较多。秦郁彦『盧溝橋事件 研究』(138~182頁)推断是由于二十九军士兵偶然发枪引起;安井三吉『盧溝橋事件』(研文出版、1993,168、300~316頁)虽也持偶然发生的论点,但质疑事发当时日军的反应。) 当地也为进行局部解决付出了努力。但视这次冲突事件为良机,驻屯军(后来的华北方面军)和关东军为打倒蒋介石政权和实现占领华北的构想,以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推动了此次事件的发展。未能抑制住当地军队行动的理由之一就是,在陆军内部存在所谓的“不扩大派”和“扩大派”的对立。作战部部长石原等“不扩大派”认为,与中国的战争恐怕无法避免长期化,消耗国力造成对苏备战的障碍,从而可能招致苏联的介入,因此他们主张局部解决。而军事课课长田中新一和作战课课长武藤章等“扩大派”自事件爆发后持“一击论”,主张趁机给国民政府军一次打击,迫使国民政府转换抗日的姿态,一举解决日中问题。在陆军部内主张“一击论”者超过“不扩大派”,属于多数派。
事件发生以来最为重要的最初的几天里,通过外交途径进行的接触,也仅仅是南京的参事官日高信六郎和中国外交部的几次交涉,处理事件的主导权掌握在陆军手中,外交当局则显得毫无力量。事件的“扩大”,政府和舆论都有责任。如前所述,无视当地的停战努力就早早地决定派兵、与之持同样论调的近卫首相和向“膺惩暴支”一边倒的媒体的论调等,都是助长日军趋向于侵略华北的综合因素。近卫内阁也认为,与其抑制事态扩大,倒不如把这次事件视为打开陷入僵局的对华政策的好机会,在预测蒋介石政权会在短期内战败的基础上,容许大量派兵,使在当地解决事件的努力付之东流。
其间,蒋介石在7月29日召开紧急记者会,宣布认为当前的事态为“最后的关头”“局部解决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明确表明了抗战决心,将着手解决国共两党之间的问题,与共产党携手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介石为了掌握在统一战线中的主导权,缔结《中苏互不侵犯条约》(8月21日),要求苏联对日参战(11月26日),将华北事态向国际联盟起诉(9月12日)等,以战争的“国际化”所带来的最后之胜利为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俨(171年-245年),字伯然,颍川名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赵俨投奔曹操详情
赵俨(171年-245年),字伯然,颍川名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赵俨投奔曹操详情
端木采:(公元1816~1892年待考),回族,字子畴,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详情
端木埰:(公元1816~1892年待考),回族,字子畴,江宁人(今江苏南京)详情
向宠(?—240年),向朗胞弟之子。刘备时,历任牙门将(类似于主将帐下的偏将详情
向朗(约167年-247年),字巨达。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三国时期详情
臧霸(生卒年不详),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详情
完颜阿骨打(1068年8月1日-1123年9月19日),汉名旻,女真族,虎水详情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详情
胡广(1370—1418),字光大,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为宋资政殿学士胡详情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胡广与解缙应该算是名人,尤其是解缙号称“大明奇才”。他们详情
永嘉六年(312年),晋荆州刺史王澄屡攻杜弢,均被起义军击败。晋琅琊王司马睿详情
耶律宗元,是辽国皇帝辽兴宗——耶律宗真的弟弟,先被哥哥封为“皇太弟”,后来又详情
耶律重元(?~1063)契丹族,辽圣宗次子,辽兴宗同母弟,小字孛吉知。102详情
耶律重元(1021年-1063年)一名宗元,小字孛吉只,又作勃已只,为辽圣宗详情
《辽史》中对此事件着墨近五百字,但主要是一大堆人名,而过程的叙述极为简单: 详情
耶律洪基的祖父耶律隆绪,辽史称为圣宗。圣宗长子宗真,次子重元。宗真性格慈和宽详情
重元之乱亦称“滦河之变”,是辽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事件。清宁九年(1063年)详情
熟读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封建朝代宦官乱政很严重,秦朝有嫪毐,明朝有魏千岁,这详情
763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趁乱大举进攻唐朝因唐朝地方将领与唐中央产生矛盾而详情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反唐,详情
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详情
谋反在任何历史朝代都是被当政者视为最不可赦的重罪,通常对谋反者都是要施以极刑详情
公元前127年(西汉元朔二年),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渔阳。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详情
一战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详情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哪一段能特别展现马超英勇善战的,那一定要说到潼关之战,因为详情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详情
在公元前369年,在魏与韩赵之战中,韩、赵联军在浊泽(今山西运城境)进攻魏军详情
李学勤、刘国忠在《简帛学: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长点》(《光明日报》2016、6详情
盖吴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于北魏发生的一场民变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详情
宋代因为武将得国,一直以来重文轻武,对外不够强硬。周边的民族就敢不断挑衅,而详情
宋神宗在变法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边事。他反对对辽与西夏的妥协退让,以强硬的态度详情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详情
《三国演义》描写了汉末三国那段狼烟四起的历史。罗贯中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详情
此前参与盗窃青海都兰“血渭一号大墓”的A级逃犯王某近日在浙江天台落网,并于今详情
现代天子具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这么庞大的一个后宫假如没有很好的一个办理,详情
大家都知道,孟婆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她的工作是在奈何桥边给前往投胎的人提详情
清朝作为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成为了后人争议最多的一个时代,不光如此,由于详情
对联,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至今上千年的历史,讲究的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详情
1、催眠术之谜 催眠术起源于18世纪,近年来许多关于大脑成像的研究也反映了详情
有人提出,在水浒传中有一个情况很有意思,梁山好汉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详情
大家都知道,渔人报告太守后太守的人却没找到桃花源,而刘子骥也无缘无故病死了,详情
其实渔人来到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桃花源 而是来到了一片古代的墓地 并不是无凭详情
印尼巨蟒吞噬女子 网友表示好好的怎么被吞掉的 近日,在印尼发生一起蟒蛇吞人详情
苏东坡画墨竹,文同是他的老师。文同是苏东坡的表兄,字与可,曾任湖州知州,因此详情
唯有善于思考的读者才称得上读者,我的著作就是要题赠给善于思考的读者,不管你是详情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详情
丰碑,又名《军需处长》,由李本深创作?!毒璐Τぁ氛馄挝木褪俏?amp;quot详情
导读: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详情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详情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详情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详情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详情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详情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详情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分别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国的甲详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罗振玉家族可称是无以伦比的名门望族,三代祖业相承,大多为详情
野生要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出版过中国第详情
董作宾,原名作仁,字彦堂(一作雁堂),别号平庐,河南南阳人。生于1895年3详情
新唐书 原文: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详情
唐伯虎考祝枝山 唐伯虎考祝枝山唐伯虎与祝枝山是莫逆之交,二人经常往来,上门详情
徐祯卿字昌谷,号东海散人,明朝著名的诗人,有“吴中诗人之冠”的美誉。当时有“详情
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府人,汉族。明代著名思详情
【原文】 袁炜,字懋中,慈溪人。嘉靖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授编修。炜性详情
有很多诗词,我们常常脱口而出,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详情
程颢是宋代的博学之士,一生著述颇多,且时常讲学,他与其弟程颐都是当时的大学问详情